• 1242閱讀
  • 1回復

研究有關快樂的計算 [復制鏈接]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只看樓主 倒序閱讀 使用道具 楼主  發表于: 2013-11-05
快樂方程式︰求幸福感的最大值﹗

H(快樂)=S(先天的快樂起始點)+C(生活條件)+V(自發性活動)
[size=1px]看淡人生和職場的博弈
正向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曾組織一個快樂研究小組,在檢視大量研究報告之後,提出了所謂的快樂方程式︰

H(快樂)=S(先天的快樂起始點)+C(生活條件)+V(自發性活動)

大師語錄︰找到好事情的永久性和普遍性的原因,和對不幸事情的暫時性和特定性的解釋,是希望的兩個台柱。──塞利格曼。

S(SetPoint)快樂是一種基因?
[size=1px]The girl who plays the original
首先H是Happiness,中文譯成“快樂”或是“幸福”。

快樂的第一個元素S是SetPoint,指的是我們透過遺傳而來的生理原素,它決定了每個人天生能夠感受快樂的程度(情緒基調)。即使是發明心理治療的心理學界也不得不承認,人的快樂與否跟他的基因脫不了關係,遺傳會給定一個快樂的基準值,根據估計,快樂起始點的影響力高達百分之四十,也就是說你有近一半的快樂程度是出生設定的。

曾有研究追蹤二十二名中了大樂透的人,發現他們不久過後就回到中獎前的快樂程度,也不比那些沒中獎的人來得快樂,這就是快樂起始點的運作模式,不論遇到什麼樣的事件,都會逐漸回歸到平均的快樂程度。好消息是,縱使是因交通事故而半身不遂的人,也能很快適應,研究顯示他們在八周後正面情緒就多於負面情緒,而幾年之內,他們就會恢復到接近正常人的快樂水準。
[size=1px]歷史文化的錯誤問題
C(ConditionsofLife)生活的富足可以帶來快樂?

其次C是ConditionsofLife,主要指種族、外貌、頭班、社會地位、經濟能力、居住地點等客觀條件,有些我們無法改變,有些我們能夠掌握到某個程度。
[size=1px]轉彎處仍留下昨日的夢
生活條件能左右快樂程度是每個人都曉得的,但估計出來的影響力可能會令人意外。心理學家認為生活條件的影響力約莫是百分之二十,這意味著雖然我們幾乎投注所有心力在改善生活條件上,但是擁有姣好外貌或上億豪宅並不保證能夠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因為只有五分之一的快樂來自這些事物。塞利格曼的研究結果就發現,下列事項對於增進快樂“沒有”太多效果,分別是︰

賺更多錢︰增加收入並不會增加你的快樂,物欲越高的人越不快樂。

刻意增進健康︰主觀的健康遠比客觀的健康來得重要,如果看過力克胡哲的演講,或是他的著作《人生不設限》,你一定會同意這點。

接受更高的教育︰研究發現教育程度與快樂程度毫無關係。

話雖如此,某些生活條件仍然值得我們花費心力去改變,我們應該盡量減少暴露在那些對我們有負面作用的情境,如果可能的話,遠離包含噪音在內的各種污染是明智的作法。鄰近居民的水準相當重要,研究顯示車輛在貧窮的社區將更快被偷走,即使在進階的社區,如果大家慣於對小疏失視而不見,群眾將慢慢對臟亂與失序變得麻木,逐漸形成一股混亂的效應。

一份待遇優沃但會干擾你私人生活的頭班,可能需要認真考慮,研究也發現許多人低估了冗長的通勤時間對體力的負擔。再者,除非你確實鐘情於獨行俠的生活,否則長遠看來,任何犧牲家庭與人際關係的決定都是不值的,他們能為你的快樂加分,並在逆境中支援你。

假如你認為結婚能夠帶來快樂,不妨一試。研究顯示即使不快樂的婚姻關係也好過未婚或離婚。

大師語錄︰一個人從小生長的環境,將會成為日後他的“生活風格”,並影響他的一生。──阿德勒。

V(VoluntaryActivities)哪些活動可以帶來快樂?

最後V是VoluntaryActivities,也就是你在生命中安排的活動,這可能是快樂方程式中最關鍵的元素,不但影響力可與快樂起始點相比擬(遺傳占的百分之四十),更重要的是它全然由我們的自由意志所決定。

此外,在幸福方程式剛提出的年代,普遍認為先天的快樂起始點是不可改變的,然而新近的研究顯示,基因確實會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而改變,而某些活動甚至可以重新塑造神經連結,改變大腦的運作模式。

合理的提問是,從事哪些活動最能夠增加我們的幸福指數?這個問題的答案相當複雜,同樣是花錢卻可能帶來不同的結果,這要依消費的動機跟類型而定,如果是炫耀式消費(目的是為了讓別人看得到,並作為自己身分地位的象徵),提升快樂的效果通常短暫而不穩定,我們知道買了新玩意兒的愉悅感通常不過兩個禮拜,更別提賓士迎面遇上法拉利有多么令人氣結。

能夠帶來感官或肉體享受的活動,例如︰美食與性愛,算是相當普遍的愉悅來源,雖然當下的感覺很強烈,也很容易讓人沈溺,酒精與藥物就是極端的例子。另一個值得留心之處,是感官的愉悅通常消逝得很快,因為我們的大腦喜歡新鮮事物,是以第二口巧克力帶來的快樂甚至不及初嘗的一半,心理學稱為“習慣化”效果。
[size=1px]Share movie look at themselves
得到更多愉悅的秘訣就是避免習慣化︰別把整桶冰淇淋一口氣嗑完,如果這很困難,至少換換口味。

塞利格曼認為愉悅與滿足感是兩種不同的快樂,愉悅有比較多的感官及情緒成份,滿足感則是一種較為持久而穩定的,可說是一種高層次的快樂。

一般直覺認為輕鬆的休閑活動比較能夠帶來樂趣,然而研究顯示不盡如此,心理學家發現有一種名為“心流”的尖峰體驗,能為人類帶來最深層的滿足感。

心流經驗可以出現下各種活動,球賽、下棋、舞蹈、攀岩、數獨、料理、寫作、演奏、思辨、遊戲、做手工皂……等等,這些活動必需具備某些特質︰

需要技術且具挑戰性。
全然專心地投入。
有立即的回饋。
有自我控制感。
自我感消失。
時間停止。
這種因極度專注投入活動的當下,彷彿自我跟時間都不存在,只有當下純粹的經驗在流動的感受,可以“物我兩忘”來形容。
比起看場電影,或在朋友的動態留言按贊,心流經驗差不多就像中彩票那樣罕見。此外,它不但有很高的門檻,而且聽起來似乎不太有趣。確實,為了要追求滿足感,減少隨手可得的娛樂是必需的,因為充實的人生無法CostDown,它必需投入時間與精力在略高於你現有能力的事物上,剛開始很困難,甚至挫折也不可避免,但接著成就感會來,滿足感會來。
常懷感恩之心︰練習表達感謝
如果心流經驗對你而言過於虛幻或唱高調,快樂方程式的V還有一個法寶──“感恩”。你毋須像宗教團契那樣成天掛在嘴邊,這事私下來就行。具體作法如下︰睡前留下十分鐘,回想一整天發生的事,不論事件大小,寫下至少五件值得感謝的事(真的寫下來,別只是用想的),剛開始覺得別扭是正常的,但至少堅持兩周,如果覺得有幫助,延長至一個月或更久。
還有個進階版的感恩練習,這個版本費事之處是你需要一個真正的對象,再加上不算少的勇氣;相對的,優點是只要你願意真的去做,凡是親身體驗過的人都可以保證它魔法般的效果。具體作法如下︰
選擇一個對你生命相當重要,但你從來沒有機會向他好好道謝的人物;
選張紙寫下一段感激的話;
不用太長,也不必急著完成,反覆修改到你覺得差不多為止。

關鍵時刻來了,與你想要感謝的對象約個時間碰面(但不要告訴他你的真正目的),並確定有充裕的相聚時間。見面寒暄後,將你寫的文章當著對方的面慢慢念出來,讓對方有足夠的回應時間。這個練習對擅於表達的美國人來說都很害羞,對於我們的難度自不必說,然而冒險一次是值得的,套句塞利格曼的話︰“我不需要做實驗也知道它的威力”。

快樂不是去除痛苦,而是不受製於痛苦。我們看到近年來國際間提倡“幸福力”與“感動力”,這回應的都是人們多么渴望走出內在的沙漠,希望浸潤乾涸的心靈。快樂的秘訣之一,是開始對自己與別人付出體貼與感激。如果你願意,有時一個笑容,就能讓人我對立消弭於無形,那是鑽石般的富足,真實不虛的洗滌。
只看該作者 沙发  發表于: 2013-11-06
好好学习了
慈兰濡心,感怀厚土
快速回復
限100 字節
批量上傳需要先選擇文件,再選擇上傳
 
上一個 下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