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故事]第531期 電車光影印記 120週年特輯
文:唐宇鵬 圖:蔡志東、隋彪、林曉敏、黃建榮、謝耀漢、香港電車等 | 分享: |
簡介:坐在電車上層,聽着叮叮的聲響,微風輕拂,一段段城市風光在眼前緩緩流動,讓人彷彿暫時抽離於身處的煩囂都市,非常愜意。 作為香港最古老的三種交通工具之一,電車120年來默默耕耘,每日在港島軌道上徐徐而過,陪伴港人經歷風雨患難。電車見證了城市百年變遷,其掠過街道的光影,成為了滿載香港情懷的印記,背後也有說不盡的故事……
你不知道的小知識
香港電車的外號為何叫叮叮?答對了,就是源自電車行駛時發出的「叮叮」警示聲。然而電車與香港共同成長120年,歷史發展的背後,其實還有不少鮮為人知的有趣小知識,考考你能答對多少。
香港電車有多重?車身體積有多大?載客量有多少?
車身淨重約12噸;體積約為長8.9米×闊1.9米×高4.6米。此為50年代戰後電車之規格,並沿用至今,其間變化不大。現役的幾乎所有電車上層25座,下層約14-18座,總載客量為115人。
香港電車的綠色叫甚麼綠?
這種綠色就叫「香港電車綠」。40年代二戰結束後,香港電車公司開始採用戰後剩餘的深綠色塗料粉飾車身,這種配色如今已成為人皆熟知的獨特標誌。2021年,香港電車公司與彩通色彩研究所(Pantone)合作,將這種綠色命名為「香港電車綠」,運用色彩的力量,保存和頌揚香港電車的文化歷史。
香港電車的行駛速度很慢?
其實電車最高車速可達每小時45公里,但一般的車速大約為每小時25至30公里。這種悠閒的速度,讓你在急促的生活節奏中放慢步伐,靜心欣賞沿途的城市美景。
除了綠色外,你知道香港電車車身曾用過其他顏色嗎?
1969年,有部分電車曾於下層車窗以下位置漆上黃色,後來甚至將黃色範圍擴大至整個下層車身,令電車變成上綠下黃。70年代亦試過把車身換成黃色、藍色、紅色等引人注目的顏色,讓路上司機更容易留意到電車的行駛。當時只屬試驗性質,最後電車公司決定採用綠色為車身顏色。
香港有多少個電車站?多少條主要電車路線?
香港現有120個電車站,以及6條主要路線。主要路線分別為:
① 上環西港城 筲箕灣
② 跑馬地 筲箕灣
③ 石塘咀 北角
④ 石塘咀 銅鑼灣
⑤ 堅尼地城 跑馬地
⑥ 堅尼地城 筲箕灣
香港電車曾獲健力士世界紀錄榮譽嗎?
2021年7月30日,香港電車創下健力士世界紀錄,成為「最大的服務中的雙層電車車隊」世界紀錄保持者,享譽全球。香港電車約有600位員工,其車隊有165輛雙層電車,每日接載乘客高達20萬人次,這項榮譽是實至名歸。
香港曾有通宵行駛的電車嗎?
1925年銅鑼灣利園遊樂場啟用,提供午夜電車服務;查1927及1928年報紙,其利舞臺廣告均有提及午夜專車候至夜戲完場。至1933年6月,政府宣佈禁娼,午夜專車隨之停止。1990年8月,電車公司曾試行週末通宵電車,由筲箕灣至上環,每晚4輛電車,每半小時一班。初期反應良好,平均每晚乘客多達3,000人次;後因地方組織關注噪音滋擾問題,通宵電車遂於同年11月10日停駛。
銅鑼灣曾設有電車廠?
電車公司早期車廠設於銅鑼灣羅素街,至50年代進行擴建工程並易名為「霎東街電車廠」。最後霎東街電車廠於1989年拆卸,新車廠設於屈地街和西灣河。
香港曾有拖卡電車?
為應付日益增加的乘客量,電車公司於1965年引入單層拖卡,以作頭等車廂之用,可載36人。1982年單層拖卡全部退出車隊。(坊間有指第一輛拖卡電車為1964年引入。)
120年電車軌跡
19世紀末,香港社會發展迅速,市民對交通運輸需求殷切,電車應運而生。120年來,電車車隊因應社會需要,不斷修建車站和車軌、更新車型及改良設備,與香港共同成長。
百年電車發展史
1881
隨着社會發展,已有人士提出興辦電車建議。
1901
審議並通過於香港島興辦電車系統
1902
「香港電車電力有限公司」於英國成立,負責在港電車業務,同年年底由「香港電力牽引有限公司」接管。(坊間有指為「香港電線車公司」及「香港電車局」。)
1903
開始路軌鋪設工程,初期為單向設計,範圍由堅尼地城至銅鑼灣,至1927年擴建至筲箕灣。
1904
首批26輛電車於7月30日啟用。10輛為頭等電車,載客32人,車資一角;16輛為三等電車,可容納48 人,車資五仙。
1910
電車公司改名為「香港電車有限公司」,並沿用至今。
1912
電車公司引入10輛雙層及 開篷設計的第二代電車。
1913
電車上層加設帆布帳篷,為第三代電車。
1922
服務延伸至環繞 跑馬地馬場邊緣。
1923
電車上層加設木質上蓋
1924
雙軌鋪設工程開始進行,連接銅鑼灣至筲箕灣。
1925
推出第四代電車,全密封式車身設計,上層為頭等,下層為三等。
1927
着手進行鰂魚涌至筲箕灣的雙軌鋪設工程
1949
8月,電車路線全面雙線行車。
1950
重新設計並自行組裝第五代電車,其車身比第四代更為趨向流線型。
1951
電車公司擴建羅素街電車廠,並命名為霎東街電車廠。
1953
北角至屈地街線投入服務
1956
車輛數目增至146輛。
1965
電車公司引入單層拖卡,以作頭等車廂之用,可載36人。(坊間有指第一架拖卡電車為1964年引入。)
1972
取消車廂的等級制度。
1976
設收費箱於車頭司機位旁,乘客投輔幣以支付車資;車尾安裝旋轉門柵。
1982
取消單層拖卡及售票員制度。
1986
推出第六代電車,以及第一輛供公眾、遊客私人租用的28號古董電車。
1987
增設128號古董電車。
1989
拆卸霎東街電車廠,新車廠位於屈地街(西廠)和西灣河(東廠),沿用至今。
1992
取消「撬路員」,採用自動化的轉軌系統。
2000
10月24日,香港設計及製造的「千禧電車」面世,車身採用鋁合金。
2004
香港電車慶祝投入服務100週年。
2011
結合現代內部設計與傳統車身外貌的第七代電車面世。
2017
在電車車頭「泵把」加上微笑標誌。
2018
18號電車改裝為第4輛旅遊電車。
2021
7月30日,香港電車獲「最大的服務中的雙層電車車隊」健力士世界紀錄榮譽。
2024
香港電車慶祝120週年。
細數現役電車款式
仿戰後型電車120
50年代,電車公司重新設計車身並自行組裝,外形比第四代電車更趨向流線型;車廂設有木製窗框、鎢絲燈及英式機械控制台(俗稱:干都拿),上層座位為藤椅。
第六代柚木電車
下層車尾的電阻箱,改放於車頂前端;上層的木製座椅改為硬塑膠椅;加闊上落梯級;照明系統改用光管。
第七代鋁合金車架
2011年面世,保留傳統外貌,取代柚木車身結構,無需使用鉚釘;大修週期由4年延長至10年;改用LED照明系統;設有電子地點顯示及報站系統。
千禧電車
2000年推出的千禧電車設計及整個製作過程皆在香港進行,由電車公司工程部負責;車身採用鋁合金,強度及持久性較高,使車身結構更加堅固。
古董電車28、128
分別於1986、1987年建成,供公眾、遊客租用作私人派對或宣傳用途;上層為半開篷式設計,設有梳化;晚上行駛時,車上的小燈泡亮起,更亮麗奪目。
「電車全景遊」電車68
以1920年代樣式設計;開放式上層與懷舊古典下層車廂;8種不同語言的語音導賞服務;懷舊角落展示照片及紀念品。
TRAM No.18
於2018年建成,空調車廂;3間獨立主題廂房及洗手間,供公眾、遊客租用作私人派對或宣傳用途。
喜愛電車的N種方法
每日穿梭於港島的電車不單見證本地百年歷史,更充滿了人情味:其滿載香港情懷背後,是一群為電車默默付出的人。電車多年來受到廣大市民喜愛,更有不少超級粉絲:晝夜「追車」、收藏文物,並付出心力把電車資料梳理成書的電車迷;另一邊廂是與車為伴的車長,他們以駕駛電車為樂,把技術和心得一代又一代地傳承;還有電車廠裡的工友,他們檢查、維修、清潔,在各自的崗位上為電車盡一份心,出一份力。
由車迷到會長
電車研究者謝耀漢
「我真係唔係太鍾意電車男呢個名,我會比較接受人哋叫我做電車研究者。」電車研究者謝耀漢,編著電車專書數冊,一講電車歷史,他就侃侃而談;相關藏品豐富,介紹每件收藏如數家珍。他鍾情「叮叮」30多年,由瘋狂電車迷到電車學會會長,由自小與電車結緣到近年在電車上結婚,電車已然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
從飛機到電車
謝耀漢自小住在西環水街的電車路附近,每到拂曉時分便被早班電車「叮叮」叫醒,當時覺得聲響好得意,但未知叮從何來。直至6歲第一次搭電車,擠擁之際他誤踩腳鐘,才曉得「叮叮」的來源。這一叮便叮足38年,如今每日搭電車已成為他的習慣,每次入閘後他都會「叮叮」電車,告訴對方他上車了。
孩提時代的謝耀漢,登上電車後會選擇下層長櫈,跪坐其間,看窗外有趣景物。有次他發現,對面電車的車身廣告,竟是自己鍾意的747客機,回家後便憑記憶把整輛電車畫下來。其後他愈發喜愛,每見「叮叮」便繪畫成圖,開展了追車之旅。
通宵達旦瘋狂追車
一束街燈散落在西港城外的天橋,守候多時的謝耀漢舉起手機,拍下一幀幀電車照片。談及追車歲月,他坦言可用「瘋狂」來形容。
除了拍攝一般電車,他更愛捕捉特別電車和維修用車。維修專車到凌晨才出現,至於何時何地,則無人知曉,只能隨緣遇見。為此他經常不眠不休,在港島各處默默守候,但求把各款電車拍攝下來。家人對此曾有不滿,直斥太過沉迷,直至後來理解他對喜愛事物的堅持,才不再反對。
撰寫專書組織學會
謝耀漢不只是車迷,他對香港電車更有一份使命感。他喜愛收集電車歷史文物,入手渠道多為拍賣網、藏家割愛,或因緣獲贈。每見藏品,他便求索請購,有時甚至花費大半月薪購入,可謂嗜之如命,不吝千金。如今其藏品極豐,歷史照片、舊車票、車身零件、稀有模型,甚至是電車設計圖則,包羅萬有。他收集文物,最初是出於對電車的喜愛,後來則為研究歷史而努力搜購。
有感香港電車缺乏有系統的紀錄和論述,這位電車迷着手撰寫電車史書,搖身一變成為了電車研究者。大學修讀歷史的謝耀漢將其學科知識與研究方法應用至電車考據工作上,而相關藏品便成為了研究歷史的重要證物。他對坊間文物及史料爬羅剔抉、梳理成文,如今已出版《由電線車說起:駛過百年的軌跡》等電車專書3本,為研究電車歷史提供了豐富的材料。
近年他更與電車同道合力創辦香港電車文化保育學會,透過發表文章、籌辦展覽及活動,普及電車歷史和知識,務求讓大眾對香港電車有更深入認識。
放空身心 「慢」遊香港
談到電車的特點,不少人的印象就是慢。對別人來說,慢或許是「叮叮」的缺點;對謝耀漢而言,慢,反而是最大特色。
他形容搭電車是一程放空身心之旅,亦是最佳減壓方法,皆因電車的「慢」最令人愜意。每當心情鬱悶,他便選坐電車上層,依傍着車窗,看窗外風景。電車緩緩行駛,街上萬物隨之流動,心情逐漸舒暢;而車廂自然通風,當清風徐來,煩惱亦一吹而散。
穿梭於港島的電車,同時亦是一趟穿越香港時空之旅。越過西營盤、上環各條老街,看中環、灣仔的商業繁華;掠過購物天堂銅鑼灣,在北角春秧街感受街市的熱鬧;進入西灣河、到達筲箕灣,舊式唐樓簇擁其間,一切又趨於平靜。短短旅程,緩緩觀賞,能看盡城市不同面向,體會種種文化特色,香港電車無出其右。
珍惜眼前車
「我就好似同電車一齊度過生活,佢嘅高低我都感覺到。」由電車迷到學會會長,謝耀漢甚至近年選擇在開篷電車上舉行婚禮,以電車作為其人生大事的見證;他的生命,早已和「叮叮」建立了難以言喻的連結。這位車迷形容,電車不止是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他生命的一部分。
與電車共同經歷的歲月中,最令謝耀漢難以忘懷的是電車被「拆骨」的聲音。早年電車公司股權易手,新東主把舊車陸續淘汰,換成新車。他得知時未有太大感覺,直至目睹第一輛舊車被拆毀的場面,當下極為震撼。「當我聽到電車啲木撕裂嘅聲音,我個心擢住……搭咗咁多年嘅電車,原來咁就無咗。」
對謝耀漢來說這種場面可謂殘忍,更令他一度萌生放棄記錄的念頭。後來得到眾人鼓勵,希望他繼續記錄電車,方才振作起來,重回路軌。幸運的是,在此之前他已把當時162輛舊車全數拍下,如今回望昔日照片,已有半數電車被「叮走」換新。「你見到嘅、搭到嘅電車,其實唔知邊一日會消失。我希望電車可以繼續行,亦都希望身處喺香港、每一日都仲可以見到電車嘅大家,搭多啲電車。用身體力行嘅方法,去支持香港電車。」
謝耀漢
歷史系畢業。熱愛研究香港電車資料,相關收藏豐富,電車官方譽為「電車活字典」。2017年創立香港電車文化保育學會,並擔任會長。著有《香港電車》英文版、《香港電車—城市軌跡》,以及獲獎近作《由電線車說起:駛過百年的軌跡》。
電車車長的傳承
當總車長「狄龍」遇上初哥阿榮
香港電車從堅尼地城駛向筲箕灣,由清晨駛到午夜, 全賴一群風雨不改、堅守崗位的車長在駕駛座上默默耕耘,讓電車叮叮響足120年。 電車車長緩緩駕駛,務求讓乘客舒適、安全地到達每一個目的地。資歷深厚的長情電車車長鄧華澤,入職不久的生力軍奚健榮,將車長眼中的世界娓娓道來,訴說入行始末,以及承傳使命的心路歷程。
駕駛座上看香港
炎炎夏日,在街上走幾步已汗流浹背,但對於駕駛電車32年的鄧華澤而言,他早已習以為常。
現職總車長的鄧華澤,同事尊稱澤師傅;又因外貌酷似藝人狄龍,圍內熟人稱之「電車狄龍」。他看中電車公司福利好、支薪穩定而入行,初入職時最大困難是炎熱天氣,全靠自己以開朗的心情駕駛,捱過了一個又一個炎夏。
轉眼間,「電車狄龍」坐在駕駛座上近三分一個世紀,他吹着微風,見盡香港城市面貌的變遷。憶述起這些年來所見證的灣仔、金鐘、西環等地的種種變化,他語帶感慨:「尤其是堅尼地城(電車軌道)以前喺海邊,嗰陣經過嘅時候,啲海水會打上嚟架電車度。而家填咗海,路面變化都幾大……」他一邊說着,臉上露出了懷念的神情。
盡忠職守關懷他人
鄧華澤在工作上克盡己任,往往主動處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最深刻的是2012年颱風「韋森特」襲港,把高樓工地的一塊大型帆布吹到街上,壓住了電車線纜,更導致交通阻塞。剛好在附近的鄧華澤看到同事搶救卻未奏效,他靈機一觸,發揮了狄龍在銀幕上的俠義精神,立刻衝到駕駛座把後面的電車駛前,帆布便被電車架起,隨之飄到地上,路面亦恢復通車。他主動解決了這個交通危機,更因此獲得了公司和政府嘉許。
在日常工作上這位「大俠」亦樂於幫助他人,深得乘客讚賞。每遇乘客問路,他總是不厭其煩地告訴對方怎樣走到目的地、哪條路最近;搭車多年的街坊也和他熟稔「師傅又搭到你車喎」、「畀個生果你食」,他不時收到街坊送贈的水果、麵包,物輕情意重,對他有莫大的鼓勵,更成為了他工作的動力。
長輩晚輩相處融洽
澤師傅在教授新同事駕駛知識初期,會首先和新同事閒話家常,瞭解對方的背景和想法,然後才開始教導和提點對方;又會問及對方在工作上遇到的困難,以提供解決方法。
這種相處之道讓這位總車長與新同事溝通暢順,雙方毫無代溝。入職才一年半的奚健榮便是其一,他感恩各資深車長對他耐心教導,在駕駛時遇到技術問題,阿榮亦會虛心請教他們,同事之間合作無間。
方便、安全、舒服的交通工具
阿榮在入職之前有長達6年時間每天與兒子一起乘搭電車。全因電車站距短、車站鄰近學校的優勢,搭電車成為了他送小朋友上學的首選。說起那段獨特的回憶,當時他已覺得電車方便、安全、舒服,為日後加入電車公司種下了緣份。
這位電車新手任職車長前從事銷售行業,近年出於經濟考慮,他務求穩定,又喜歡在電車上欣賞沿途風景,便加入電車公司。由昔日每天乘搭方便的電車,以至今日駕駛電車方便他人,他自言非常開心:「滿足到自己,又滿足到其他人」。
由應聘到招聘
入行時間雖短,阿榮卻已經得到不少乘客讚賞,更成為了電車招聘廣告裡的模特兒,他感到非常奇妙。
對於奚健榮而言,最深刻的是有次他無意中聽到一位乘客對小朋友說「你要學下司機哥哥咁,要咁有禮貌。」他感到非常窩心。客人對他的認同、出色的工作表現讓阿榮短短一年半載便成為了招聘車長廣告的模特兒,由應聘到招聘,他在車長職業生涯上更添一份滿足感。
背負使命代代傳承
問到各人對電車的感情,阿榮覺得電車已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而澤師傅更形容電車是知己。「電車揸開真係有感情!」鄧華澤笑說,「除非公司唔要我,否則我都會做到退休。」他一邊說着,眼神變得像狄龍般堅定,語氣中帶着一份身為車長的自豪。
說着說着,這位總車長就手把手地教導阿榮駕駛120號復古電車的技巧,慈祥而耐心;臉上總是掛着一副笑容的阿榮對澤師傅的教導照單全收,像是恨不得盡早熟習所有駕駛技巧。從他們的交流中,我彷彿看到一位車長駕駛着承載香港人集體回憶與歡樂的電車,在港島軌道上徐徐行駛。
走入電車廠
電車維修師傅日常
林曉敏/圖 謝耀漢/文
今天人流密集的銅鑼灣時代廣場,昔日原是「霎東街電車廠」。1989年電車廠由霎東街搬移至屈地街期間,石塘咀附近進行了電車軌道改動工程。那時新舊款電車交替駛過海旁的畫面,至今我仍然記得。唯獨電車廠是如何運作,當時除了和同好者交流所得的舊照片外,不得而知。
電車廠是建造、維修和保養電車的重要場地,電車迷渴望參觀的聖地,也是讓公眾深入認識電車運作的地方。於是我在2017年成立電車學會後,便申辦了參觀屈地街電車廠的活動。
出入車廠秩序井然
位於天橋底的屈地街電車廠入口迴旋處,每個車長會在這裡報到,或在附近的休息室用膳。由於以前有一部用作訓練車長和臨時飯堂的888號電車,所以電車員工俗稱該處為「3條8」。
出入廠的電車穿梭不斷,當需要開往不同的車坑時,要依靠撬路員人手操作天線和路軌夾口,引導電車駛入正確的車坑。哪些電車需要檢查煞車裝置,哪些需要洗車,哪些需要更換廣告等,撬路員都需要很好的記性。車坑上標有1至10的代碼。第1至4坑為出廠,5至10坑入廠。當中5、6坑通往維修廠房;第7至9坑設有坑底,方便工友檢查及維修車底;10坑則用作測試電車性能和車速。
車廠範圍到處可以見到「肅靜」的標記,提示出入的電車需要減速,以減低電車轉彎時發出的聲響。到電車廠參加電車派對的朋友,在登上旅遊電車時,記得小心留意四周出入的電車。
按時檢查清潔
每部電車會按照時間表進行週期檢查(俗稱PPM)。其中車身頂部的拖里,亦是電車主要通電裝置,須定期檢修以維持磅數,預防由天線甩脫。而電車的煞車原理就像踏單車,「草鞋」(煞車裝置)夾緊車輪使其減速。這些重要的零件有賴工程部一絲不苟的檢修,才得以維持電車行駛安全。
此外,另一工序是每天安排22部電車進行洗車。以前廠內設有自動洗車機,現已改為人手清潔——全賴一群清潔工友不辭勞苦,把電車的外殼到車廂的座椅、扶手、地板等部分逐一清洗。車身內外都經過徹底清潔後,電車才出廠載客。
維修電車默默耕耘
維修廠房內沒有冷氣,只有大大的風扇。地面散佈大小電車零件、各式各樣的工具,一邊是組裝中的電車車身,另一邊是移走車身後的電車底盤,兩對車輪和一對摩打清楚可見,平日搭電車是看不到的。不遠處是一組大型車牀,正進行車輪加工,更換磨蝕的部分。來自電工、木工、油漆、打銅等部門的工友都忙個不停,有的在焊接車件,有的站在工作台上替電車車身髹油,有的檢查固定在底盤上的摩打,或替完成檢修的車底盤灑水清洗等。他們時時刻刻高度專注地工作,確保每部電車性能良好,讓車長駕駛順暢,乘客坐得舒適。
如果電車遇上意外事故,維修電車更是分秒必爭。遇上惡劣天氣,特別是颱風期間,電車調動跟平時是不一樣的,主要有兩大安排:一、交通部決定何時收車,使乘客和員工有足夠時間搭車回家,如果員工住得遠就會留在車廠候命;二、在風暴過後,安排街外工程部(P-Way)的線車出動,檢查沿線路軌和天線,確保電車服務恢復正常。這班幕後英雄值得我們致敬。
晝夜堅守崗位
每天清晨4時,天還沒亮,電車車長已準時到達電車廠報到,等候當值站長指示。車長取車後,需要對車身設備檢查妥當,攪好標示目的地的路線牌。4點50分,頭班電車徐徐開出,駛往堅尼地城總站接載乘客。凌晨電車收車後,工程車隊便會出動,爭取在數小時內檢修沿線的電車軌和天線等,讓頭班電車順利出廠。每天如是,晝夜不改。
這所電車工場,建立了世界上碩果僅存的全雙層電車車隊。即使電車的各種零件已經和昔日的有所不同,不少原有的英國供應商早已結業,電車公司仍盡力覓得來自各地的新供應商,堅持香港製造的傳統,令電車得以繼續「叮叮——叮叮——」地走下去。
電車攝影漫遊
電車極具香港特色,不但吸引遊客和車迷「追車」,亦成為了一眾攝影師拍攝香港的題材。昔日諸如何藩、邱良、劉冠騰等香港殿堂級攝影師皆曾拍攝電車,何藩攝影集《念香港人的舊》更選電車作品為封面,可見香港電車別具魅力。 時至今日,電車依然是攝影師創作靈感的泉源。4位攝影師在光影美學、非遺紀錄、小品藝術和創意街攝4個不同角度對電車有各自的表述,創作出風格各異的精彩作品。
蔡志東
縱橫交錯的光影盛宴
蔡志東/圖
流麗的光軌、澄澈的水灘、掠過的殘影,都是蔡志東電車攝影作品的重要構圖元素。蔡志東以香港地標作為背景,並運用慢快門、「天空之鏡」等拍攝技巧,巧妙地製造出以上種種線索,把畫面的重點聚焦在電車上,構成一幅幅以電車為主角,且富有現代感的華麗作品。
我喜歡拍攝電車,因為電車能代表香港。外國遊客來香港,必定會拍攝電車留念,便可見得電車是香港一個引人注目的標誌。為了表現這個香港的「招牌」,我的作品是以電車作為主體,其他地標則是襯托。我尤其喜歡在夜晚拍攝,皆因黑夜的燈光和車燈非常強烈,光影流動最為鮮明,成為了我攝影構圖的思路。
蔡志東
攝影愛好者,喜愛風光、人文、街頭攝影。善於借助光影構圖,以攝影作品展現香港城市風光及香港情懷;熱愛旅遊,並用鏡頭記錄下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和美麗風光。
隋彪
電車走進老風景
隋彪/圖
隋彪的攝影主題向來關注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他透過百年車軌,把舞獅、鹹魚製作技藝、「打小人」以及種種老舊事物串連在一起,電車所及之處,都是香港珍貴的文化景觀。而兩者的相遇,彷彿是電車與港島各處老舊事物相濡以沫,一同訴說香港百年文化歷史。
香港電車是香港城市一道美麗的風景線,穿梭在港島最繁華的地段,與市民生活密切相關。我拍攝「非遺」題材的作品很多是反映香港的傳統生活方式及喜慶活動,這些場景如有電車作為背景,能夠清晰交代事件發生的地點環境,也讓照片更有故事。
隋彪
以攝影記錄香港文化及城市變化,其作品關注香港「非遺」、傳統民俗及本地老店。出版多本攝影集,包括《香港老店》系列、《香港文化遺產》、《字在香港》。
林曉敏
電車化成詩
林曉敏/圖
林曉敏對香港傳統老店、舊墟村落等具歷史感的景物筆耕不輟,又親身以鏡頭記錄香港的城市變化。對於百年電車,林曉敏不只拍攝人們慣常印象的電車外觀,更走進車廂,以細膩的攝影觸覺拍攝所見電車的一事一物,配以清新文藝風格的調色,創作出一系列的電車小品佳作。
幾曾何時,電車沿着港島蜿蜒的海岸線行走,車窗外望就是海灘。隨着城市發展,與海的距離漸行漸遠,但仍是香港最古老的交通工具之一,120年來陪伴香港人的生活每一天。 每次遠遠見到120號電車風馳而至,總會放下本來的行程,踏上一往無前的電車之旅。古色古香的車廂,柚木窗框、橫排藤椅、英式控制台、發着幽微亮光的鎢絲燈,彷彿時光倒流。沿着電車軌徐徐前行,感受城市脈搏。
林曉敏
擅長以攝影和文字記錄香港老店、小店和廢墟;其作品觸覺細膩,充滿人文關懷。2020年開設「香港遺美」專頁,並著有攝影散文集《香港遺美:香港老店記錄》。
黃建榮
充滿趣味的瞬間
黃建榮/圖
一講起黃建榮(Edas Wong),便容易聯想到他鏡頭下街頭種種趣怪的錯位視覺攝影。而穿上不同廣告外衣的電車在街道上流動,就成為了黃建榮街頭攝影的創作元素。他以一貫的錯位攝影技巧,讓其所見的人、物與電車交流起來;又透過他對人們的獨特觀察,以攝影呈現出他們口罩下的笑容。這些充滿趣味的畫面,也讓讀者會心微笑。
這組作品以「電車同香港人的 happy moment」為主題,我曾經構想過,到底要拍攝出照片人物的「開心」,還是要讓看照片的人感到開心?最後我決定把所見到任何覺得特別、開心的人物,都拍攝下來。雖然被攝者戴着口罩,無法直接看到他們的笑容,但你都可以從對方的眼神和身體語言感覺到 happy moment。
黃建榮
香港業餘街拍攝影師。善於捕捉街頭「超現實」場景,其作品風格趣怪,並以童真思維及想像力將眼前世界「重組」。著有攝影集《RE-FORM》。
港島文化沿線遊
電車行駛車速舒徐、車站站距短、沿途風光美不勝收,是遊覽港島的絕佳交通工具,向來備受港人和遊客推崇。這裡精選兩條車程1小時的電車路線,囊括沿線多個方便而值得遊玩的文化歷史景點,來一趟港島文化沿線遊。
堅尼地城 跑馬地
電車路線示意圖
乘車時間:1小時
堅尼地城總站
西環泳棚
從堅尼地城總站沿域多利道往摩星嶺方向走15分鐘,右側樓梯下斜坡便到達。這個小竹棚建於50多年前,如今已是香港現存的最後一個泳棚。在這裡可觀賞絕美日落海景,成為了年輕人的打卡熱點。
15E 東邊街
中山紀念公園
下車後沿東邊街往維港方向直走,便到達中山紀念公園。這個大型公園以紀念國父孫中山為主題,內設鐘樓、「四大寇」庭院、水景廣場及兒童遊樂場等建築,當中細節更反映了孫中山與香港的緊密關係。在這裡既能在草地上野餐玩樂,也可欣賞維港絕美風景,是親子和情侶的好去處。
21E 禧利街
文武廟
下車後沿禧利街走400米到樓梯街與荷李活道交界,便可見文武廟。寺廟供奉文、武二帝,約落成於1847至1862年間。文武廟常年不乏善信前來參拜,亦是熱門旅遊勝地。
31E 銀行街
終審法院大樓
終審法院大樓昔日為最高法院大樓,於1912年建成及啟用,至80年代初期香港所有重要聆訊皆在此進行,現為終審法院使用。大樓為兩層高的花崗石大樓,並以巨型石柱及精緻的雕欄圍繞,非常典雅。
33E 美利道
中銀大廈、香港公園、茶具文物館
甫下車便可近距離欣賞建築大師貝聿銘的作品——中銀大廈。這座大廈糅合傳統建築意念和現代科技,是不可繞過的香港地標。一步之遙便是香港公園和茶具文物館。位於香港公園的茶具文物館為希臘古典復興式風格建築,展出歷代茶具及茶藝文物;而大型的香港公園則保留了多座軍營文物建築,亦設瀑布、溫室和觀鳥園等,讓人目不暇給。
41E 盧押道
和昌大押
和昌大押估計早於1888年建成,為一組四棟廣州式騎樓,規模比德榮大押稍大。近年經過保育翻新,和昌大押外貌嶄新,而內部亦搖身一變成為了特色食肆。這個具老香港特色的灣仔著名地標吸引不少遊客前來參觀,同時亦是電車愛好者拍攝電車的熱門地段。
03E 荷蘭街
魯班先師廟
下車後往龍虎山方向走300米,便到達青蓮臺魯班先師廟。這裡是全港唯一供奉魯班的廟宇,於1884年由香港「三行」同業人士集資興建。廟宇內外滿佈陶塑、灰塑、壁畫和木雕等多種精緻裝飾工藝,極具觀賞價值。
19E 港澳碼頭
西港城
愛德華式古典建築風格的西港城於1906落成,前身為舊上環街市北座大樓。1990年,西港城獲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法定古蹟,現為全港最老的街市建築。現時西港城設有售賣懷舊玩物、工藝品及布匹的商店,以及特色餐飲,內部佈置充滿了老香港情懷。
25E 租庇利街
德榮大押、中環街市、大館
創立於1940年的德榮大押由高可寧家族持有及經營至今,是區內碩果僅存的戰前唐樓。德榮大押旁邊是落成於1939年的中環街市,昔日原是販賣菜肉的市場,近年經過保育活化,變成了嶄新而懷舊的娛樂消閒好去處。參觀後登上往半山自動扶梯到達荷李活道,便可見大館。大館昔日是執法、司法及懲教重地,活化後成為了藝術文化地標,吸引不少「文青」參觀。
跑馬地總站
東蓮覺苑
由總站沿山光道上斜坡450米,便來到香港島第一所佛教寺院——東蓮覺苑。此佛寺由富商何東及其夫人張蓮覺居士於1935年出資興建,其建築外形宛如巨船,蘊含佛教度眾生到彼岸之義。多年來寺院香火不斷,近年更獲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跑馬地 筲箕灣
電車路線示意圖
乘車時間:1小時
49E 堅拿道西
鵝頸橋
下車後到鵝頸橋底便可看到「打小人」習俗的景象。這裡有不少「神婆」會為客人咒罵和「拍打」目標人物:一邊唸口訣,一邊用鞋大力拍打小人紙。這習俗在驚蟄最為熱鬧,如在其間經過,不妨看看這個城市奇觀。
59E 興發街
蓮花宮、銅鑼灣天后廟
下車後往大坑方向走約300米,便到達圖中的蓮花宮。蓮花宮建於1863年,據聞觀音菩薩曾於廟內的蓮花石上顯聖,於是村民便立廟供奉觀音,以紀念聖蹟。每逢農曆正月廿六「觀音開庫」,大批善信前來蓮花宮祈福「借庫」,熱鬧非凡。而在電車站往天后廟道走100米,則是銅鑼灣天后廟。古廟內不少文物皆由清代保存至今,一些裝飾和對聯更採用剪瓷工藝,在香港極為罕見。
65E 炮台山
油街實現
下車後往西走150米至油街與電氣道交界,便到達充滿藝術氣息的油街實現。油街實現長期舉辦各種藝術展覽和活動,不少本地和國際藝術家獲邀到此展示作品及駐留創作,吸引一眾藝術愛好者到場參觀。
69E 北角道
皇都戲院、春秧街
下車後往炮台山方向走200米便可到達北角地標皇都戲院大廈。大廈落成於1952 年,其建築頂部為極具特色的「飛拱」。此建築現正進行重建工程,據悉將保留「飛拱」並將大廈改建為文化藝術表演場所,全新面貌如何,且拭目以待。
另外,下車後沿北角道走便可轉入春秧街;如乘終點站為北角總站的電車更可直接進入,這亦是春秧街的最大特色。街道電車軌道兩旁是民生攤檔和街市商舖,人流暢旺,經常發生人車爭路的狀況,由是「叮叮」響個不停,夾雜菜肉商販的叫喊,處處皆是充滿香港味道的熱鬧氣息。
91E 太康街
香港電影資料館
下車後沿太祥街往海旁直走約300米,穿過東區走廊便到達香港電影資料館。香港電影資料館是市民瞭解香港電影文化的好地方,館內設有小型電影院、展覽廳、資源中心、藏品庫及修復工作室,並定期舉辦電影放映、展覽、座談會等活動,對香港電影有興趣的朋友不容錯過。
筲箕灣總站
三國廟宇群、譚公廟、海防博物館
沿筲箕灣道走400米轉入愛民街,稍上斜坡看到指示牌後,沿山路梯級走10分鐘便到達三國廟宇群。廟宇群供奉三國神明,吸引不同善信參拜:讀書人多拜劉備,商人及「黑白兩道」拜關羽,水上人則拜張飛。如有意入廟參拜一眾神明,謹記按以上長幼順序禮拜。 而在總站下車後沿東大街往海旁方向走8分鐘,越過東區走廊便到達有近120年歷史的譚公廟。香港開埠初期急需石材,應運赴港的惠州石匠同時把譚公信仰帶到本地,這座建築工藝精細的廟宇便是供奉譚公先聖之地。參觀後沿譚公廟往杏花村方向走5分鐘是另一景點——香港海防博物館。此館由舊鯉魚門炮台改建而成,又運用多媒體科技講述香港海防故事,充滿了獨特的歷史與軍事氛圍。
83E 柏架山道
怪獸大廈
怪獸大廈由海景樓、福昌樓、海山樓、益昌大廈及益發大廈5座舊樓組成,其密密麻麻的外觀,表現出擠迫侷促的空間感,恍若吃人的怪獸。這片頗具特色的「石屎森林」城市景觀,被荷里活電影《變形金剛4》選為取景拍攝地後一炮而紅,吸引大批民眾到此打卡留念。
71E 書局街
新光戲院
有「粵劇界紅館」美譽的新光戲院於1972年開業,為香港島現存最大型的粵劇表演場地。除粵劇演出外,長期舉辦各種文化藝術活動,為廣大市民和粵劇愛好者提供了娛樂和藝術資訊。據悉戲院將於今年年底結業,有興趣的朋友及早參觀。
109 香港墳場
香港墳場
墳場是不少華人忌諱的話題,近年卻成為了文化深度遊的熱門地。香港墳場自1841年啟用,富商遮打、何東,以及華人精英何啟皆葬於此;墓園為花園式設計,環境古樸清幽。不少辦學團體和歷史學者打破忌諱到此考察,漫步草地,閱讀碑銘上的香港歷史。
讀者評論:
本篇出處:2024-9 53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