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旅遊 > 532 > 水墨徽州

[主題故事]第532期 水墨徽州

文:曹淩智    圖:李建平、隋彪     分享:

簡介:安徽之省名,取「安慶」與「徽州」各一字而得。如今安慶猶存,明清時期的徽州府已不存在,其「一府六縣」中的歙縣、休寧、祁門、黟縣成為黃山市一部分,績溪劃入宣城市,婺源歸入江西省。然而沿着黃山與新安江的脈絡,山水滋養了墨客、儒商,詩情畫意的生活孕育出精絕巧妙的徽派建築、盆景、「文房四寶」等非遺瑰寶。都說「黃山歸來不看嶽」,人傑地靈的皖南徽州,又有怎樣一番人文風情?

徽州三雕
白牆黛瓦馬頭牆,迴廊掛落花格窗

常言道:人的成長與環境息息相關。古徽州居民卜居堪輿建村,與山水共生。展開水墨畫卷,感受徽州人文氣息之時,我們先從講究風水選址的皖南村落着墨,在青磚黛瓦馬頭牆間,察看民居三雕(木雕、石雕、磚雕)與盆景再造的「自然」,如何以環境熏陶、培養徽派「文青」。

如始建南宋的宏村屢毀屢建,受高人指點將村落建成牛形,宛若斜臥山前溪邊的青牛,南湖、月沼成了「牛肚」、「牛胃」。

原生古樸的木雕
始於明代,清代發展出精雕。樟木、杉木上見鏤空、實心、人物雕刻,在月樑、斗拱、門窗、家具牀榻,不飾漆以彰顯木紋與色澤。

簡單實用的石雕
黟縣青石和花園石受材質限制,刻畫動植物形象、博古紋樣和書法,少有人物故事與山水,見於抱鼓石、屏風照壁、石墩柱礎,城內和鄉村的石牌坊。

典雅氣派的磚雕
出自當地青灰磚,多用在門樓、門套、門楣、屋簷、屋頂、屋瓴(房頂瓦溝),起到裝飾、穩定結構、避雷和排水作用。為木門防雨之餘,更是「門面擔當」。

點止門面咁簡單

「徽州三雕」是石雕、磚雕和木雕,內容主要是山水風景、人物故事,圖案用象徵吉祥的龍、鶴、虎、獅、祥雲,常用浮雕、透雕和圓雕等。其源於宋代,隨着明清徽商飛黃騰達回報宗親、惠及家園而盛興,巔峰時有「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說法。

愈是精美、做工繁瑣的徽州三雕,某程度上反映了屋主的「鈔能力」,並解釋了徽州對人倫關係的珍視及家園情結,直觀地表達「一家人在一起就是最幸福」的觀念。細看《滿堂福》,不難想像少年郎衣錦還鄉,父老鄉親、男女老少同聚熱鬧之景。家園培育儒商,徽州文化反哺宅院,將倫理、溫情、藝術鑿刻在每個人的必經之路上。技術上用刀爽利,層次分明;藝術上結合民間手工藝與文人雅致,既有遮風擋雨、裝飾家園實用的一面,也有教化民眾、循善引導理想的一面。

內閣大學士偷建許國石坊

歙縣古城(徽州古城)是水、陸交匯之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設置歙縣,北上達南京、西往南昌府、東去是杭州。十字街口的許國石坊,被譽為「歙縣的凱旋門」。

只有大明皇室貴族才能建造八腳牌坊,而作為嘉靖、隆慶、萬曆帝的老師,許國「少保兼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身份非同小可,官職僅次於內閣首輔,兩人之下的三朝元老,偷偷在家鄉營建八腳的仿木構石坊,皇帝問責道:「朕准卿四月之假回鄉造坊,從4個月拖到8個月,別說是四腳,就是八腳也造好了。」石坊就此被皇帝「合法化」。

見證鮑家高尚道德的棠樾牌坊群

我們從徽州古城向西行9公里來到鄭村鎮,棠樾牌坊群坐落青青草地上,7座按程朱理學「忠、孝、節、義」道德觀念建造的明清牌坊,見證鮑氏家族恪守儒家倫理,紀念鮑佘岩、鮑壽遜的慈孝里坊更得乾隆題「江南第一鄉」。橫跨400年的牌坊風格渾然一體,在田野上繞出半環形大道,堪稱當時頂峰之作。

徽派盆景
碧水長流下翠嶺,青山萬壑綠盆景

花卉綠植不僅裝飾家園,也反映個人審美。花中君子梅蘭菊竹、孤高堅韌的松柏,均被墨客賦予高風亮節的「人格」,寫作成詩,徽派盆景的源起也和他們息息相關。

賣花漁村 徽派盆景發源地

唐末洪姓人避亂遷居歙縣城東南洪嶺村,因村落似魚形,又名「漁村」。山谷漁村賣花不捕魚,習慣可能源於唐禧宗乾符年間(874年至879年)的「梅窗隱士」洪必信。後代倣傚種花,南宋的梅樁盆栽已成氣候。經新安畫派、徽派藝術浸淫,賣花漁村形成別樹一格的徽派盆景。徽派盆景師法自然,講究主次,展現古樸、遒勁的生命力。用壓條與養樁方法繁殖;以遊龍式梅樁、迎客式羅漢松、三台式圓柏造景,修剪、紮枝結合,將徽州人好客迎賓、寄託平安的美好祝福寓意於形。

比肩蘇州園林的鮑家花園

棠樾牌坊群附近是清乾隆、嘉慶年間著名徽商兼鹽法道員鮑啟運(鮑叔牙後裔)的私家花園,曾比肩蘇州拙政園、留園,無錫蠡園、梅園,惜原貌毀於太平天國戰爭。復建後350畝的花園收藏近萬株盆景,是中國最大的私家園林和盆景觀賞地。園林疊山理水又有亭台樓閣,配以徽梅、徽柏、黃山迎客松、羅漢松,一步一景一陶然。移步其中,以景為友,人不經意沾染了幾分書香靈氣。

文房四寶之鄉

南唐時,文房四寶特指徽州附近產出的宣城諸葛筆、李廷圭墨、澄心堂紙、婺源龍尾硯,這裡孕育了宋明新安理學、明清山水畫代表黃山畫派。憑一張紙、一枝筆、一錠墨、一方硯,成就了中國地域文化三大顯學之一的徽學。

宣紙
宣紙紙性純熟細膩,水墨落紙如雨入沙

唐太宗貞觀年間,書法家馮承素臨摹王羲之《蘭亭集序》,1,400年之後,何以墨跡仍光鮮如故?這得從載體「宣紙」說起。宣紙最早出現於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之所以叫「宣紙」,乃因古代縣級單位沒有資格署名,須以府郡名義進貢,涇縣隸屬宣州府管轄,自然叫這名字了。

生逢時宜在涇縣

常有誤會「宣紙」是中國古代書畫紙的統稱,其實只有安徽涇縣沙田稻草和青檀皮生產的書畫紙,才算是正宗「宣紙」。宋末,曹大三領族人到小嶺村避難,他改進工藝,掀起造紙之風,小嶺村成為了最早的宣紙故鄉。涇縣地處北半球中緯度南部,屬北亞熱帶、副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常年氣候溫和,雨量、光照充沛。山區有侵蝕剝蝕丘陵和喀斯特丘陵,青檀生長在喀斯特地貌時纖維更細密、更均勻,造紙成漿率更高。樹皮每3年秋末冬初砍一次,工人剝樹皮,漿灰、解皮、裝鍋、出鍋;稻草長在沙質土壤裡,採集後一同向陽風乾1年左右,形成「燎皮」和「燎草」。

原料處理完畢進入打漿步驟。皮漿、草漿配比灌入紙槽加山泉水攪拌。打漿時,人為踩踏讓纖維完全融合,纖維處於乾、濕交替中充分「伸展」,撈池中加入阻濾抄紙速度的楊桃藤或獼猴桃藤枝汁,纖維反覆潤漲、收縮,長短交織、糾纏扣結,這是「紙壽千年」的秘密。

撈紙工序起到決定性作用,由掌簾、抬簾兩位師傅配合。涇縣周邊的苦竹製成紙簾,能拓出羅紋、龜紋、單絲路等浮水印。撈出紙張擠壓水分、高溫烘乾就能曬紙。曬紙火牆容易讓紙變黃變脆,適當乾燥使之流失水分又能延長紙的生命。有兩把刷子的曬紙工人(正是「有兩把刷子」出處),將紙垂直平鋪在60度火牆3至5分鐘,掀起的毛邊生宣被送往檢驗車間,質檢工翻檢,通過檢驗即剪裁成形。

大國工匠 紙短情長

宣紙在眾多書畫紙中打響名堂,最為矚目便是那11米乘以3.3米的「三丈三」巨宣。中國規模最大的宣紙生產車間內,52位工匠摩拳擦掌,向「超級宣紙」發起挑戰。做一面紙牆的打撈技藝要求極高,所有人凝神屏息,眼、手、心合而為一,提、放、掀一氣呵成,成形的紙置放紙帖上,重約2.2公斤、世上最大的手工宣紙就此誕生。曬、檢完畢送往剪紙台,尺寸愈大,抄製難度愈大,藝術價值、價錢有顯著提升,即便打撈失敗可以回池重造,每日只能撈60張,成品率不足一半,每張市價已達¥15,000。

多年來,片片宣紙經過108道工序,經得起時間砥礪,承載住書畫藝術,案上作品千年不化,方能久留心中山水,細訴綿長情意。

偏向紙山行

我們繼續深入蜿蜒山間的205國道,在疊紙如山的純白宮殿前停下,感受到來自群山環繞的雙重詩情畫意。第一重源於環境。烏江溪畔帶來氤氳水霧,山中嵐氣渺渺,在「江南」商業開化程度更高的21世紀,皖南保留千百年前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光景,比交通發達、遊人如織的江浙多了幾分原生態。第二重來自宣紙。山丘、耕田、森林默契地拼配着四季的顏色,涇縣山頭不時看到「扎眼」的棕黃與潔白——宣紙皮草原料坦率無遺地橫臥鄉間,自然也包括眼前的宣紙文化園。它不但是生產廠房,更提供公眾參觀服務,向遊人展示這項來自天地和居民協作的藝術。

水墨國風的宣紙文化園

老牌宣紙企業「紅星宣紙廠」在2016年開放的中國宣紙博物館基礎上,於2023年秋季再開放「三丈三」巨宣製作車間和宣紙技藝體驗園,合計1,000多畝園區闢成「宣紙文化園」。

鋼結構的宣紙博物館立體感很強,如一摞錯落疊加的宣紙,內設2個基本展區和臨時展區:1樓介紹宣紙由來發展、製作生產、不同品類;2樓收錄珍貴館藏宣紙和書畫作品;3樓不定期舉辦國紙書畫展覽,國家博物館書畫展、中國書協副主席包俊宜個人書法展等。新建的部分採用混凝土澆築,大面積留白凸顯線條造型,純白「國紙客廳」與象牙白博物館像並列天地桌案的宣紙,丘陵此刻如鎮紙石。創造世界上最大的手工宣紙健力士世界紀錄現場——「三丈三」巨宣生產車間位於博物館後方,平日開放公眾參觀。4棟新建築連廊相接,A館是旅拍攝像館;B館售賣宣紙;C館售賣宣紙相關文創;D館是表演區和體驗區,可付費體驗當一把「撈紙工」。逛累了的話,可以去入口處「染江山」徽派民居咖啡店停歇。

無論是想在水墨風格建築下拍照,還是一心來瞭解徽州文化,又或是書畫愛好者前來「朝聖」,我想文化園都不失為這趟文化之旅撫慰心靈的落腳地吧!

宣筆
每歲宣城進筆時, 紫毫之價如金貴。

如非興趣愛好使然,大多數人一生接觸毛筆的時間只有在學時的美勞課,懸臂枕腕、靠指尖運筆的酸爽感,教人不忍回想。回看千百年來,宣筆培育的文人都這樣走過來的。

揮毫千年 宣筆一絕

「宣筆」又名徽筆,傳聞秦代將軍蒙恬一次南下途經涇縣一帶山區,發現這裡兔肥毫長,便以竹為管改良毛筆。晉代以來,宣州諸葛家族操持此業,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唐代柳公權曾獻「求筆帖」。白居易《紫毫筆歌》︰「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飲泉生紫毫。宣城之人採為筆,千萬毛中揀一毫。毫雖輕,功甚重。管勒工名充歲貢,君兮臣兮勿輕用。」南宋理宗的徽州知府謝壁將汪伯立筆、澄心堂紙、李廷珪墨、羊頭嶺舊坑硯(歙硯)「新安四寶」(徽州府在兩晉、隋唐多稱「新安」)進貢,宣筆地位不言而喻。

天南地北 何去何從

宣筆含墨量多,易開合,控制墨液,宜書宜畫,選材精嚴,以「尖、齊、圓、健」四德著稱。製筆技藝分「水作工藝」(製作筆頭)和「桿作工藝」(製作筆桿)。按照筆頭用料不同,可分紫毫、狼毫、羊毫、中兼毫(混合兩種或以上的皮毛),上好宣筆無一不剛柔並濟,執筆、運筆流暢。

古以宣州諸葛氏、黟州呂大淵、新安汪伯立為宣筆代表,今有楊文。哪些工序最關鍵?楊老師認為72道工序中,「選料」、「齊毛」、「配料」、「黏合筆頭」、「修理筆頭」至關重要。基本秘訣是用能達到標準的冬季動物皮毛。東北黃鼠狼耐寒最是上乘,尾巴毛作狼毫;江浙平原生皮毛細膩柔軟的山羊,適合羊毫;選安徽石獾、兔毫為佳;豬鬃筆優先考慮四川。

時至今日,鉛筆出現,宣筆不再是人們日常書寫工具,會做筆的人愈來愈少,加上保護稀有動物原因,有些筆種已無法復刻。

製筆流程
製筆技藝分「水作工藝」和「桿作工藝」
齊毛:一手握住牛骨齊板,一手握緊毛體的根部,用大拇指按緊毛體的頂端,從長到短捋順拉齊、切出平整切面,用單面鋒刀輕輕剃去倒毛
配料:筆頭按比例將主毛和副毛混合,披毛單獨處理
黏合筆頭:用油樹枝的松香膠汁黏合相若直徑的筆桿、筆頭,避免脫膠掉頭
修理筆頭:毛筆頭浸入鹿角菜汁去除多餘膠汁,修筆刀清理殘毛和規定筆鋒尺寸長度,用手修成圓錐形弧度

徽墨
有佳墨者,猶如名將之有良馬也

徽墨,文人的信物,延續着中國的文脈。誕生於南唐時期,奚超和奚廷從河北易水遷至皖南,採黃山古松和桐梓樹煉煙製墨,研發奚氏墨,受文人皇帝南唐李後主、宋徽宗青睞,徽州產的「徽墨」名字流傳至今。

徽墨的誕生

清代四大製墨名家曹素功、汪近聖、汪節庵、胡開文皆出自徽州,尤其是績溪胡開文墨莊遍及全國,影響力最大。胡氏徽墨色澤黑潤、歷久不褪、入紙不暈,1915年曾代表中國,以繪製世界六大洲的「地球墨」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榮獲金獎。目前胡廠產松煙墨、油煙墨、漆煙墨、淨煙墨和彩色墨,前兩者最常用。松煙入墨,細膩雋永;油煙入墨,層次分明。前者墨色無光,適用於仿古畫、工筆畫;後者黑亮光澤,多用於書畫尤其水墨畫,彰顯墨色濃淡變化。

製墨工藝複雜且漫長。有煉煙、選煙、和膠、搗桿、入模、壓擔、晾墨、修墨、打磨、描金、包裝十幾道工序。晾曬一兩墨錠需時6個月、二兩8個月,製墨師每天翻面防止翹邊,專工打磨毛邊瑕疵。近半年的室內晾乾後便可準備着色、描金。「拈來輕,磨來清,嗅來馨,堅如玉,研無聲」的徽墨終於誕生。

一點如漆 萬載存真

不過斤兩重卻集繪畫、書法、雕刻於一身,繭手為墨錠披上煙黑色外套,描金師為之披金戴彩。相較於硯台「一石一刀」,製墨人之間多了一種協作默契,眾志方能成一墨。徽墨從無到有,經年累月,硯台上研磨殆盡,有歸於無,宣紙裡留倩影,這是屬於它完整的旅行,八個字走完一生:一點如漆,萬載存真。

製墨工序大有學問
【一】煉煙、選煙:取桐子蒸出桐子油,或將松樹根倒入小碗中以燈油芯燃燒,30分鐘刮取一次,倒扣瓷碗碗底的古盞煙灰。清洗、篩選煙灰,加麝香、冰片(大梅片),增光助色的金箔、珍珠粉,和豬、牛骨熬製的膠油攪拌形成墨泥
【二】和膠、搗杆:攪拌均勻的墨泥要進行數百次的錘打,輕膠十萬錘,只有歷經千錘百煉,墨坯才光滑均勻、細膩發亮。此後須經三蒸三錘,將墨胚蒸製20分鐘後塗上菜油防止黏住,捶打成小團,充分融合煙與膠再複蒸
【三】入模、壓擔:墨團定形可以壓墨,先秤重,然後按、捺、推、收,加熱搓成圓柱長條,放入墨模中,墨工坐在長木條的一端用體重擠壓,墨錠冷卻脫模
【四】描金:金粉混合膠水,描金師傅用細微的毛筆和細針手描圖文。生產速度視乎師傅手藝與圖案難易度,熟手者一日可點、畫400塊墨

歙硯
得君一片歙溪石,即我終身綿上田

歙硯全稱「歙州硯」,與甘肅洮硯、廣東端硯、黃河澄泥硯並稱「中國四大名硯」。石料基本分佈於皖、浙、贛三省交界的黃山南麓、天目山與白際山西麓,以江西婺源與安徽休寧之間龍尾山下溪澗中所產為最優,故名「龍尾硯」、「婺源硯」,安徽歙縣、祁門縣也有生產。

重新喚醒唐宋文風

最優質歙縣硯原料,經歷溪水自然沖刷5至10億年,形成有絹雲母、石英、黃鐵礦、褐鐵礦、炭質成分的片狀板岩,使之發墨益毫、不拒筆、不滯筆,甚得才子讚頌,南唐後主李煜認可「歙硯甲天下」,宋四家米芾稱其「金星宋硯」、黃庭堅記《硯山行》「步步穿雲到龍尾」。

歙硯開採始於唐開元年間,獵人葉氏獲溪邊疊石製為「粗硯」,子孫獻給縣令,縣令尋訪硯匠製精良硯台,天下始傳。南唐君主李璟好詩文翰墨,專設硯務官組織官方開採;北宋仁宗景祐年間起也有幾次大規模開採,可見歙硯確實流行唐宋之際。但石材自然形成速度追不上人為開採速度,南宋以後石盡山頹,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是清代唯一的官方開採紀錄。1963年,歙縣工藝廠(安徽歙硯廠)重回龍尾尋找老硯坑。

硯雕製作工藝以徽、粵、蘇三大流派著稱,徽派以精細見長,浮雕淺刻為主,刻畫神態入微,雕刻山水、殿閣、人物、瓜果、魚龍等圖案。硯台好壞評判標準,看其堅潤不吸水,發墨如油不損毫,寒冬儲水不凍、盛夏儲水不腐,蘇軾評「澀不留筆,滑不拒墨」,入水滌蕩即洗淨,具有「堅、潤、柔、健、細、膩、潔、美」八德。

製硯工序
每一方歙硯都要經歷選料、製坯、設計、雕刻、配盒十幾道工序
選料:石材要有一定的塊度、粒度、硬度,工人取料然後剝板、鑿平,鋸成指定形狀,水砂細磨成硯坯
製坯:分兩種,定形坯有正方形、圓形、不規則形狀;自然形坯在石料原生形狀下修整
設計:關鍵工序,考慮石質形態、題材、立意、造型和刀法迴路。適當保留大自然的特徵,如水流沖刷的波紋,既能凸顯石頭自然美,更有助體現「天人合一」的意境
雕刻:定稿後鑿坯,墨堂、墨池(水池)、背石及陰肚等部分鑿彩,內容可敍述歷史、指出硯特點、得硯日期、硯評。硯邊裝飾用夔紋、雲雷紋、幾何紋、纏枝花紋,硯背刻人物或動物、風景
配盒:用紅木、樟木製盒並飾漆,硯在盒中要搖晃無聲。硯盒磨漆、打底、作坯、調色並拋光打蠟,最後題款、上石綠或描金,題詩、描畫佳者如畫龍點睛

水墨徽州8日行程建議

第1天 香港 →深圳機場 →屯溪
香港過關前往深圳機場,直飛黃山屯溪國際機場,乘坐機場大巴前往屯溪老街住宿一晚

第2天 屯溪 →老街 →西遞、宏村
從屯溪老街坐班車至皖南村落當一回文人,欣賞徽派三雕與建築,西遞的胡氏宗祠(敬愛堂)、胡文光刺史牌樓,宏村的汪氏家宅(承志堂)、南湖書院,留宿宏村,兩村均有站點,聯票¥180

第3天 宏村 →徽州古城
吃一頓皖南古村特色早餐,在屯溪老街乘坐屯歙快線到徽州古城,登東譙樓俯瞰古城、遊逛府衙、斗山街感受歷史氣息,十字街許國石坊是徽州石雕工藝的精髓,萬勿錯過,住徽州古城

第4天 徽州古城 →棠樾牌坊群、鮑家花園、歙縣古城墨硯博物館
遊覽棠樾牌坊群和賞鮑家花園園林美景,景區門票¥89,還能前往附近的歙縣古城墨硯博物館瞭解硯台歷史,夜宿徽州古城

第5天 徽州古城 →賣花漁村 →中國徽墨文化園
上午前往賣花漁村將滿山花色收入眼底,10月至12月底是盆景銷售高峰期,2月則是梅花盛開時分,適合拍照。村內提供擺渡車,往返每人¥30。下午打車去歙縣北站坐車到績溪北站,遊中國徽墨文化園,當天往返住徽州古城

第6天 徽州古城 →中國宣紙文化園、小嶺村
徽州古城到歙縣北站,乘高鐵至涇縣站下車,然後轉乘市內班車去中國宣紙文化園瞭解宣紙前世今生,可深入小嶺村作坊拍攝宣紙製作,或順道遊月亮灣、查濟古村、敬亭山等風景名勝,在涇縣站附近或宣城市區落腳

第7天 涇縣 →屯溪老街
回黃山市,預約屯溪老街的楊文筆莊體驗製作宣筆;街上還有文房四寶的手信與徽州美食等您品嚐,住老街附近

第8天 老街 →黃山屯溪國際機場 →深圳機場 →返回香港

住宿

古城古色酒店(黃山歙縣徽州古城店)
黃山市歙縣徽州路16-16號
查詢:(0559)6601555
房價:¥214起

夜泊瑞居酒店(黃山屯溪老街店)
黃山市屯溪區屯溪老街下馬路3號
查詢:(0559)2769975
房價:¥117起

凱里亞德酒店(涇縣店)
宣城市涇縣水西大道客運樞紐
查詢:(0559)5555888
房價:¥236起

全季酒店(宣城敬亭山店)
宣城市宣州區梅溪路西城錦湖1幢1樓
查詢:(0559)2612222
房價:¥250起

交通

長途出行:深圳寶安國際機場出發,直飛黃山屯溪國際機場,航程約2小時;在香港西九龍坐高鐵到廣州東、潮汕站,皆可轉乘到黃山北站,全程約7至10小時不等

當地出行:黃山、宣城地處山區,各景點之間有一定距離,建議包車出行。以4人為例,每日包車¥439起;自駕租車每日¥120起,須持內地駕照。微信「皖美出行Lite」訂製專線、「黃山出行」等小程序可購買當地班車車票

天氣

黃山、宣城在安徽東南部,屬於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氣候分明,雨季集中6至7月,7、8月溫度23至31度,12、1月溫度0度至12度。山區早晚溫差較大,建議攜帶外套和雨具

 
 
 
 

讀者評論:

姓名:

可輸入 150 個文字

本篇出處:

2024-10 532期

 
 


《中國旅遊》訂戶可享優惠價

您的訂戶身份確認通過
正在加入購物車中,請稍等......
請輸入訂戶編號或登記電話號碼,確認訂戶身份
  •   訂戶編號
  • 登記電話號碼
*訂戶資料錯誤或訂閱雜誌已過期,訂戶編號(由英文+數字組成),如果有不清楚,可以致電:852-25618001轉訂閱部。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