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22閱讀
  • 1回復

貴州姊妹節查詢 [復制鏈接]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只看樓主 倒序閱讀 使用道具 楼主  發表于: 2012-03-03
各位,

本人及友人想在清明+復活節其間出行貴州看苗族的姊妹節, 大概有8天的時間, 請問還有什麼地區可推薦? 而台江或施洞那個較具規模和特色. 請幫忙賜教!

只看該作者 沙发  發表于: 2012-03-24
最古老的情人节“苗族姊妹节”  
       苗族姊妹节,苗语叫“浓嘎良”,以苗族青年女子为中心,以邀约情人一起游方对歌、吃姊妹饭、跳芦笙木鼓舞、互赠信物、订立婚约等为主要活动内容。它真实地展现了人类社会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社会变迁过程中,妇女掌管政治、经济和文化大权,统治社会一切事务的习俗。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情人节,是人文生态演化进程的一大奇观。
   姊妹节的前身是“坡会”,据《姊妹节歌》记述:阿姣和金丹从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长大后彼此爱慕,却遭到父母及族人的反对,被父母软禁,逼她嫁回舅家“还娘头”。阿姣不愿嫁去舅家,每天借口上山,用她装针线的竹篮偷偷地藏糯米饭给金丹吃,相约在野外谈情说爱。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苗族男女青年仰慕阿姣和金丹对爱情的执著,纷纷仿效他们上坡相会。姊妹节由此而来。据《苗族古歌》记述,苗族聚居的地区过去都过姊妹节,如今大部分地区已失传,唯有台江县还完整地保留着这一习俗。台江县域内各支系的苗族过姊妹节的时间不尽相同,大都在正月至五月间。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要数施洞地区的姊妹节。
       施洞地区每年农历三月十三日至十六日过姊妹节,程序俗成不变。十三日,各村寨的姊妹们都上山去采撷南烛木叶、姊妹花等花草树叶,制作黑、红、黄、蓝、白五色糯米饭。十四日下田捕鱼捞虾,凑钱购买鸭、肉、蛋等,于某家摆设“姊妹餐”宴请外房族的小伙子。十五、十六日是节日的高潮。白天,姊妹们梳妆打扮,穿上最漂亮的衣裙,佩戴最华丽的银饰与小伙子在笙鼓场上跳芦笙木鼓舞;晚上,男男女女相聚于游方场上对唱情歌,谈情说爱。节日结束后,小伙子要回家了,姊妹们用竹篮盛装五色糯米饭,饭里藏匿松针、椿芽、辣椒等爱情标识,把自己的心思和爱情一起送给男子。一切尽在不言中,一切又在神秘中,一如《诗经》里描绘的那样:“子仲之子,婆娑其下。视尔如荍,贻我握椒。”
       苗族姊妹节已在台江民间盛传了几千年,如今姊妹节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都有大批海内外专家学者、游人前来旅游观光。
一个有待识别的民族——亻革家       在贵州山峦重叠.沟壑纵横的苍莽深处,有一支自称为''羿''的后人的革家,千百年来他们的传统和信仰保留着亘古不变的祖先烙印,革家女裙子以下部分一律打绑带,绑带上的色彩与头饰.衣襟.袖筒的颜色一致,服饰形成一体,给人一种''木兰从军''的感觉,她们的服饰称为“将军袍”。
       革家女人头上的红缨帽源于一个传说:传说革家人的祖先是一个武艺高强能攻善战的将军,因战功卓著,皇帝以红缨帽嘉奖。为了使子孙继承传统和记住他的荣耀,就把红缨帽传给了女儿,从此世代相传。阴族长告诉我们说,革家女人这从头到脚的服饰,都记满了革家人的历史。
       姑娘的红穗帽是太阳帽,银簪是箭,银圈是弓,妇女后脑勺上网的髻,里面包着的一个圆球是太阳,弯弓是月亮。身上的贯首衣是铠甲,裙子、绑带和腰带上的图案则描绘了先祖征战时曾带过9999个兵打仗的历史。白弓箭与香樟祖鼓,和后羿的关系似有若无可能就是因为这种弯弓射箭的痕迹太多,革家人始终自称是后羿的后裔,自古以来都在自家的神台上摆放着弓箭,并以此祭祀祖先和缅怀祖先的功绩。
       几经沧海桑田、岁月沉浮,千百年过去了,他们在劳动生产、生活习惯、传统和信仰上仍留下祖先的烙印。亻革家,就是其中一支。他们保留着众多的人类早期文明的痕迹,令众多专家、学者至今无法破解。
       在亻革家聚居的寨里,仍流传着佯家祖先的传说:“在很早很早的时期,天上有七个太阳,炙烤着大地,地上的庄稼枯死,人也因没有水喝而成批的死去。于是有七个老人就商量着把太阳射下来,结果呢,就有一棵桑树……”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是,倬家祖先的射日传说,除了在太阳数目上的细小差别外,其他部分竞和《山海经》、《淮南子》、《楚辞》等众多典籍中后羿射日的记载不谋而合。难道后羿真是一个氏族首领的神化?
      亻革家村寨通常依山傍水而建,木制牌楼掩映在古树苍柏之间。在亻革家,每家的堂屋里都置有一个神翕,祭祀着祖先的牌位。神翕上方还挂着一画用竹条制作而成的小巧的红白弓箭。像亻革家这样把弓箭作为整个族群香火供奉的圣物,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是极为罕见的。《淮南子》记载,那位传说中的射日英雄所用的震天弓、穿云箭正是这样的白弓和白箭。
       亻革家人以种稻为主,以狩猎为辅,至今还保宦着蜡染这种传统的手工艺术。亻革家的蜡染没有草稿也没有底纹,通常以太阳为定位点,其他的星辰乌兽、花草都围绕太阳展开。
       由于没有文字,服饰便成为一种语言诠释着亻革家的历史。亻革家的服饰具有一般民族服饰的点:男简女繁,同时在整体上也分为简装和古装两种。古装只有在遇到重大的节日和活动时才能穿着。倬家妇女的古装,上身是一件蓝底白花的蜡染衣,从衣领到后襟都布满了精美的刺绣,整个服装主要以红、白、蓝、黑四色相配。在亻革家服饰中,成年的女孩只能戴白箭射日的头饰,妇女则戴太阳和月亮的头饰。妇女的发饰里藏有一个象征太阳女黑色发球,按亻革家人的说法:因为它是被射掉的所以要深藏在头发里。
“黔南第一洞天”——飞云崖       “飞云崖”得名于这里的一块巨大的、如同云朵的钟乳石。在景区入口处立有清代石牌坊一座,石牌坊前是明清时的湘黔古驿道。一片气势恢弘的亭台楼阁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贵州第一古刹月潭寺。月潭寺保存比较完整,内有贵州民族节日博物馆。博物馆内藏有各民族节日文物一千多件,包括节日盛装、饮食、乐器、工艺品、祭祀品、酒具和生活用品,足以满足您对贵州的民族风情的好奇心。
       说起来,飞云崖的声名鹊起离不开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王阳明因得罪了宦官刘瑾而被贬入黔,广游黔地名山好水,对飞云崖更是情有独钟,称赞说“天下之山聚于云贵,云贵之秀萃于斯崖”。崖顶的圣果亭,因着王阳明留下的《圣果亭记》石碑而闻名;这位心学大师所作的另一篇《月潭寺公馆记》更是广为流传的名篇。
       每逢农历“四月八”节日,方圆百里的少数民族群众纷纷赶来聚集此地,吹芦笙、踩鼓舞、赛马、斗牛,极盛时可达数万之众,热闹非凡。
诱人的风光画卷——云台山        云台山以原始自然生态、天象奇观、奇峰丽水、佛教遗址、道教古刹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为特色。面积47平方公里。公为云台山、排云关两大旅游片区,规划景点24处,山间珍稀等植物近400种,珍贵等动物近百种,被称为“植物宝盆、动物宝库”,是贵州东线探险寻幽的旅游宝地。
        当游人置身山巅极目远眺,万山丛中支腾雾绕,如白龙翻滚,奇峰耸立怪石穿空露出峥嵘,深谷林莽古藤如织,山猴攀援飞禽啼鸣,晨曦透过松林光柱斑谰眼,山花散发阵阵清香,画眉跳跃枝头高声鸣唱,古松挺拔山风吹拂,构成一幅诱人的风光画卷,被诗人赞为“山中俊鸟”。
         山中流泉淙淙,均从喀斯特地貌的石缝间喷出,不受污染,清澈可掬,顺着奇山怪石间自由流淌,或为池潭,或为飞瀑,或为溪涧,水声叮咚,如歌如琴,悦耳动人,游人到此,依树听泉,别有一番超凡脱俗的惬意。夏季雨盛,溪涧水涨,你又会感受到“飞湍瀑流争喧逐,旋崖转石万壑雷”的豪情。难怪历代僧侣能抛却凡心,戒除七情六欲,耐得寂寞,与世隔绝修行一生,却原来这云台山是一处难得的世外桃源,身临此山,自有世人不知之无穷乐趣。到了云台山主峰,更是别有一番景象。站在千仞绝壁之上,极目远眺,天宽地阔,近看,奇崖异石昂然列,争奇斗艳;远眺,云蒸霞蔚,千山万壑沉于足下,万顷碧绿,随山起伏,山风吹过,有如朵朵绿云飘飘欲仙,忽发奇想:或许真的有神仙存在于世,“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云台山之所以迷人,贵在“云”上。夏季的早晨,登上云台山,游人可看到磅礴的云海奇观。那云雾飘忽苍茫,忽快忽慢,忽浓忽淡,忽聚忽散,使云台山的奇山异石、巨木古藤时隐时现,如美女遮羞,又如仙妖显相,耐人寻味,朝阳出处,云蒸霞蔚,瞬息万变,仿佛海市蜃楼,远眺群山,有如一幅变幻不定的魔画。
山水古城——镇远      贵州东部,沅水直流舞水畔,有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美丽的小城叫镇远,人们都叫它“镇远古镇”。镇远古镇的四周都被挺峻高山如屏障将她护卫;城中湖水如荷,相依古码头,古巷道,古民居;映衬古红楼寺宇、水上人家。东来西去的湘黔干线公路,复线铁路在镇远古镇这里与舞阳交汇,代替了古代通过这里的南方丝绸之路驿站漫道。舞水呈“S”形从中穿过这座近三点一平万公里的镇远古镇。北岸为府城,南岸卫城。公元前227设谭城县,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在此设无县后,历代王朝先后在这里设置县、州、府、道。从元代至1949年的7百多年间镇远古镇一直作为州府所在地。镇远当时就辖黔东27县。五十年代初,这里为镇远专署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
       历代许多名人如王阳明、张三丰、林则徐、邹一桂、何昭基、李烈军、冯玉祥等游历镇远古镇并且在这里留下了许多的墨迹和诗篇。历史曾在这里搬演出一幕幕戏剧,也记载了古代镇远大开发的繁盛篇章。当时光飞逝,历尽沧桑的贵州镇远这座古城仍保存了古朴婉约的韵致,尘外幽境。那宏伟古建、古堡城垣、醇厚民风与那雄险柔美的山川相和谐。寻古思幽、返朴归真、融会自然、民族风情都在这里展开幅幅精美画卷。吴敬梓在《儒林外史》盛赞镇远为歌舞地。一座名城、一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七处省级重点文保单位和一百多处县级文保单位组成名城绚丽多彩的人文景观。
文物古迹.贵州镇远在镇远古镇,任何一幢房子或者一块城墙的砖块都可以从“很久很久以前”说起,使得一幢哪怕只建了几百天的房子也像是历史古迹。境内有蜚声中外的青龙洞贴崖古建筑群等神奇秘境;有色彩斑斓的一殿、二庵、二院、四桥、四洞、六关、六官、八寺、八祠、八阁、九馆、九庙以及众多极具观赏、科考价值的明清古民居、古巷道、古码头等文物古迹160多处。
1.青龙洞建筑群:镇远青龙洞建于明代中叶,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曾几度毁于兵、火,几度修复,古建筑群经历代修建始成现代规模,位于镇远古镇城东中河山,占地21000平方米,有青龙洞、紫禅院、中禅院、万寿宫、祝圣桥和香炉岩6部分共36座单体建筑组成,集儒、道、佛、会馆、桥梁及绎道建筑文化于一身。
2.镇远天后宫:天后宫位于镇远古镇府城西门,今新中街。北靠石屏山,南临舞阳河,近百级台阶延伸到河岸码头,是古码头石阶最多最陡的一处。由码头、山门、正殿、厢房前廊、耳房、及膳房等组成,现存建筑正殿及抱厦分别为清同治十二年与光绪三年由福建籍人捐资重建。正殿内供奉海神“妈祖”。背饰镂空灰塑二龙戏珠,具有典型闽南风格,抱厦屋面舒展,线条流畅,木雕精美,远离大海的镇远建有供奉海神“妈祖”的天后宫。天后宫在沿海一代称“妈祖庙”,在内陆设天后宫是不多见的。据考证,舞溪以上只有三处,即湖南芷江、贵州镇远和黄平旧州。但镇远天后宫最险、最高,内中建筑工艺最美。
3.祝圣桥:当地人称“老大桥”。位于贵州镇远县城东中河山,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桥上建有八角亭曰魁星楼,有冯玉祥的“还我河山”手迹。这座桥是镇远古城城内最老的一座古石桥,建于1372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而且这座为我们抗日战争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4.卫城垣:“卫城垣”是镇远古镇原先作为军事重镇的历史见证。卫城垣”自明朝永乐年间建成以来,500年来多次抵御过兵患水患,使镇远古镇卫城安然无恙。镇远县政府在前几年投资300多万元拆迁安置214户占据卫城垣的居民和单位,重新修葺一番。如今这处历史遗迹再次得以伫立于镇远古镇舞阳河畔向人们展现昔日雄姿。
5.府城垣:府城垣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原来的长度已无从考证,现城墙仅存一千五百余米长,据史料显示城墙原高五米,宽三米,建有炮台、垛口及城楼,在石屏山顶有城门三座。镇远在明清时期为苗疆腹地,现存的府城垣在当时和镇远境内仍残存的数十个关隘、哨卡组成了南方长城这一宏伟的军事防御体系。现存的府城垣位于镇远古城城北石屏山顶,北跨石屏山顶的几个山头,顺山势绵延起伏,向西直至天后宫西侧石屏山西麓及至舞阳河北岸。
6.“歪门斜道”古巷子:说到古巷子,那是每位客人必不可少的去处,人们都说“古城的风韵在于古风”而走镇远古镇的巷子那就是体会古城风韵,感受古城宁静的最好之地。镇远古城的古巷子有北京胡同的幽静而无循规蹈矩的刻板;有江南巷子的水乡秀色,却又没有平坦无坡的布局;有重庆"山巷子"的风格,但又无城市喧闹的气氛。概括来讲,爬坡上坎、拐弯抹角,这是依山就势的必然结果;巷中有巷、巷中有井、巷下有沟,这是给排水的需要;巷对码头、巷通驿道,这是商业文明的显现。正由于镇远古镇的巷子大多都是爬坡上坎、拐弯抹角,而且门也大多都是斜开着的,所以又有名叫“歪门斜道古巷子”
7.民居:镇远古镇的古民居多集中在古巷内。富商的深宅大院,均为四合院结构,人们都称镇远古镇的建筑既有江南小庭院的风格,又有依山而筑的特点。一座座深宅大院,围在高大的风火墙中,门都斜开着,有富丽的门楼,还悬着烫金的匾额,如傅家大院的"封唐召泽"、杨茂兴大院的"清白家声"等,无不折射出富家的自豪与雄心。明清时代,舞阳河面上呈现出千帆汇聚,百舸争流的昔日盛景。那时的舞阳河上港湾歧出,码头相望,两岸茶楼酒肆鳞次栉比,戏楼宫观以及封火墙的翘角飞檐倒映在这一脉清波的水面。一本杂志上曾经介绍,清朝末年,法国曾发行一张明信片,图片就是那个年代镇远古城舞阳河上河运繁忙的真实照片,照片里的船只密密麻麻排列两岸,整条河流被一分为三,一分河水,二分船舶。难怪,去镇远旅游的外国游客比贵州其他任何地方都要多。

中國的攝影走向是:人文紀實攝影。
快速回復
限100 字節
如果您提交過一次失敗了,可以用”恢復數據”來恢復帖子內容
 
上一個 下一個